在2025年新能源商用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20%的关键节点,电动重卡市场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而是国家“双碳”目标与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转型战略的必然产物。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压力严峻,尽管重卡保有量仅占全国汽车总量的3%,其碳排放量却贡献了道路交通总量的43%。这一核心数据揭示了重卡电动化对于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的决定性作用。
汽车领域专家孙逢春院士指出,如果将全国900万辆重卡全部替换为电动车型,每年可减少约25%的原油进口量,这不仅是环境议题,更上升到了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围绕电动重卡补能效率的竞争,已从单纯的商业竞逐,演变为关系国家交通体系脱碳进程与能源供给安全的战略部署。
补能模式:从里程焦虑到效率焦虑的范式转移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大电量、长续航的电动重卡已成为市场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早期用户对“续航里程”的担忧。然而,随着车辆运营里程的增加和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如何快速、高效地为车辆补充能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停运时间,成为了新的行业痛点,即“补能效率焦虑”。
对于追求运营效益的重卡司机和车队而言,车辆停运的时间成本远高于电费成本。因此,补能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运营收入和投资回报。在这一范式转移下,以换电和超充为代表的两大补能路径,凭借各自独特的优势,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并定义未来重卡补能生态的核心方向。
场景为王:换电与超充模式的差异化应用版图
换电模式——封闭、高频、短倒场景下的效率典范
换电模式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闪电般的补能速度和由此带来的高出勤率。这一特性使其在特定细分市场中占据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港口、矿山、钢厂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中,换电模式已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这些场景的运输路线固定、运营时间集中,对车辆的连续工作能力要求极高。例如,在武汉宝武集团厂区内,首座重卡换电站的建成,能够为厂区内的50辆重卡在5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这种接近燃油车加油的效率,极大地保障了车辆的连续运营。同样,在城市渣土、水泥搅拌等市政服务领域,换电模式也同样适用。这些车辆的运营时间受限,且在城市中心难以找到合适的场地进行长时间充电,换电模式恰好能解决这一痛点,保障城市服务的顺畅运行。
换电模式得以大规模推广,其商业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车电分离” 。通过将高成本的电池从整车售价中剥离,用户只需购买不含电池的车辆并租赁电池使用,此举将电动重卡的初始购置成本大幅降低。
电池作为运营资产,由第三方平台统一管理,集中充电,并可进行梯次利用,有效降低了用户的购车门槛和电池衰减风险。有研究报告显示,换电站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可达10%以上,投资回收期仅需5年左右。这证明了换电模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财务上可行的商业模型,它将原本资本密集型的购车行为,转变为更易管理的运营支出模式。
超充模式——公共、长途、灵活场景下的关键使能者
与换电模式的场景专业化定位不同,超充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基础设施的部署灵活性和广泛的普适性,尤其是在长途、公共物流领域。
对于长途干线物流而言,车辆的运营路线往往不固定,补能需求也相对不集中。超充模式的普适性在此得以充分体现。一个超充站可以服务于任何品牌的电动重卡,打破了换电模式下可能存在的“品牌绑定”壁垒,更适合构建开放、共享的公共补能网络。
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持续提升,单次充电可支持更长的续航里程,减少了沿途的补能频次,使长途超充变得更加可行。能源巨头如中国石油、南方电网等,正利用其遍布全国的加油站网络,快速布局超充基础设施,为长途物流提供服务。这种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电力接入优势的“油电协同”战略,极大地降低了超充站的建设成本和周期,加速了网络覆盖。
总之,换电和超充的适用场景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一种专业化与普适性的互补。换电模式为高频、固定路线的运营车辆提供极致的效率保障;而超充模式则为路线多变、补能需求灵活的公共物流车辆提供了基础性的补能解决方案。
推广实践与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案例的经验启示
换电模式——依托产业集群的干线网络与城市级共享实践
换电模式的成功推广,往往始于特定的产业集群和城市试点,并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唐山作为“钢铁之都”和工信部试点城市,其换电网络建设实践极具代表性。唐山利用其密集的钢铁产业集群和高频次的短途运输需求,构建了中国首组“三纵一横”换电干线网络。该网络服务于200多家物流公司和2000多辆换电重卡,不仅保障了运营效率,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通过使用换电重卡实现环保达标,当地部分钢厂得以从环保绩效B级提升至A级,进而获得了约30%的产能提升。这一案例清晰地表明,换电模式不仅是环保和运营效率的工具,更可以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经济产出的重要杠杆。
此外,晋陕冀干线项目则展示了换电模式在特定长途干线上的可行性。该项目在长达600 km的煤炭运输线路上建设了12座换电站,平均站间距50 km,证明了在运输路线相对固定、大宗商品运输需求可预测的场景下,换电网络同样能够有效运行。这些案例都印证了换电模式“场景为王”的核心逻辑,即通过精准布局和专业服务,实现资产的高效利用和商业模式的闭环。
超充模式——能源巨头与技术联盟的跨界示范与运营探索
超充模式的推广,则更多地体现出能源与交通的深度融合。在广西,以中国石油和南方电网为代表的能源巨头,正在利用其已有的加油站网络,快速部署电动重卡超充站。这种策略极大地降低了新站点的选址和建设成本,使其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满足长途物流的补能需求。例如,广西首座电动重卡超充站已在梧州投入运营,为往返码头的重卡提供补能服务。
此外,技术融合是超充模式的另一大趋势。广西钦州祥龙物流园投运的液冷光储充重卡超充站,集光伏发电、储能、液冷超充于一体。这一项目展示了超充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的结合,不仅能为电网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更能为重卡提供最快30 min充满的高效补能服务。这表明,超充模式的未来不仅仅是“快”,更在于与整个能源系统的深度整合和智能化管理。这种跨行业的生态合作,正在为长途电动重卡构建一个可持续、高效的补能网络。
作者:常青
一审:杜红武/二审:王作函/三审:于晶
——转载请注明来源:商用汽车杂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商用汽车事业部立场。